DSC_5823     

去年,我迎接新生命來到世界;今年五月,一位遠方的親戚過世,周遭的人看待生命有了不同的感覺。生與死永無止息的存在的,我們為新生命祝福、喝采,為死亡感覺悲痛,甚至害怕談論死亡,生怕一閃過這念頭,它就會降臨,死亡對我而言是一種未知的恐懼。

伊莉莎白‧庫伯勒─羅斯的回憶錄《天使走過人間》,帶我們走過她精采的一生。生為三胞胎大姐的她,有著鮮明的性格,童年時期的她時常困擾著:「我究竟是誰?」她生動的描述三姊妹上廁所時,大哥得在一旁守著,以防她先上完,衝出廁所,那種感覺就像是正常人被當成精神病患對待,因此,她決心要追求獨立的身分與人格。沒想到我們一般人出生即擁有的獨一無二,對於部分多胞胎孩子竟是種奢求,得加倍努力來追求,但她提到也許她的出身並不圓滿,不是她所想要的,但卻是「她在降臨人間之前自行選擇的」。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嗎?我不知道!但或許我們的際遇並不是巧合,冥冥中注定我們就該做什麼樣的事,該經歷什麼樣的考驗,如果在此番掙扎中,我們始終能心存好意,便能有所成長。

伊莉莎白提到了臨終五階段,首先是否認和震驚,接著是怨恨和憤怒,然後是哀傷和痛苦,與上帝討價還價後,則進入最後一個階段─安寧與接受;當內心的痛苦掙扎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漫長的深沉的睡眠。經歷了這五階段,並不表示病人將恢復健康,但病人的情感與精神會恢復健康。一位心靈健康的人,必能更坦然的接受死亡,但周遭的人是否也能跟著成長,來協助臨終者迎接生命的另一階段,則是屬於陪伴者的考驗與課題。

她也提到死亡的那一瞬間,並不會覺得痛苦、恐懼、焦慮與哀傷,那一刻,感受到的是蛻化成蝴蝶的幸福與安詳;而死亡的過程中,靈魂會飄離肉體,進入充滿能量的「身後世」境界,在守護天使引導下,來到了「生命本源」,在這個階段,人開始回顧自己的一生,面對的問題是:「你一生中做出了什麼貢獻?」,你有沒有學到人到世間走一趟都應該學會的東西─「無私的愛」。

回想一年前,在我得知懷孕的那一天,我們到新竹雲雀山莊露營,回程經過了峨眉湖的天恩彌勒佛院,遠遠望去,巨大的彌勒佛像吸引了我,與兒子冒著小雨前往大佛的肚子裡走走,二樓有一台電腦可以抽籤,隱約記得詩籤中提到:「千里母子,緣繫一線.....」原是直覺當中所指的是我與兒子的緣分,但那充滿戲劇性的一晚,知道我身體內有了一個新生命,我想,我與女兒之間定是有著濃得化不開的緣分。養兒育女最能讓人體會「無私的愛」,那種親情是自然流露的,無庸置疑的,但該怎麼將這樣的愛擴及旁人,乃至於不認識的人,則需要更遠大、更無私的愛。

這一本書,從她的一生,她的努力探尋中,從許多臨終病人的案例中,帶領我們了解死亡這件事,死亡的過程並不可怕,它只是個過渡─從這一世過渡到一個沒有病痛、沒有煩惱的世界。在她死亡之前,亦叮嚀我們要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,那才是真正有意義、須要把握的事,這樣,當我們走到人生的盡頭時,才會感激一生,並完成投生人間的使命。我很喜歡她的一段話:「人的存在有更高的理由,人的生存有一個更美妙的、詩一般的境界,而不僅僅是填飽肚皮,熬過這一生而已。生命是永恆的,連綿不絕的。」有點深奧,卻又浪漫的想法,但我隱約相信人的精神與靈魂是常存於世間的,在生生不息的輪迴中,不間斷的學習著愛的課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33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