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蒂芬.柯維提到:「除了存活之外,人類最大的需求就是心理上的生存──獲得理解、獲得肯定、獲得接納、獲得珍視。」習慣5知彼解己是關於同理心溝通的習慣,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,首先,他得被周遭的大人傾聽、同理過,他才能學會同理他人。33老師說了《與成功有約的繪本故事》─〈我很用心聽你說話〉這個故事,討論時,其中一個問題是「你知道誰很會聆聽?」許多學生想到自己的爸爸或媽媽,更多學生想到的是老師,這對我而言是很大的讚美,老師對學生的好奇、追問使他們想說更多,也怪不得上課時常發表到欲罷不能,只好有時變換小組討論,或請沒說到的小朋友下課來找老師,可是下課又不見人影!?
孩子們對知彼解己的詮釋是先聽再說,但多話的小三生往往爭著想表達意見,而忽略聆聽的重要性,這也是班級「發言夾子」(連結)存在的必要性,有點像是印地安人的發言權杖(三年級活動手冊p.31),手握發言權杖(麥克風)才有發言權喔!
新學期,我選擇了一本和女兒很喜歡的童書─《小牛去郊遊》(記得在跳蚤市場上買的),裡頭有神明老師和十二生肖的同學要一起去郊遊,大家苦惱想玩的遊戲器材太多了,怎麼帶上山呢?小牛同學志願幫大家帶躲避球、跳繩、羽毛球...等,因為她的背包很大。可是,郊遊當天,小牛同學的背包裝滿了豐盛的午餐、零食,到了遊戲時間,才驚覺忘了把遊戲器材帶來,當大家紛紛發出失望、指責的聲音時,不知所措的小牛同學坐在野餐墊上往下溜,從山上溜到山下,她表示太好玩了,大夥兒開始玩滑草,後來又用鋁箔紙當球丟著玩、用包便當的布串成跳繩跳,度過開心的野餐時光!討論時發現這本書更適合談「統合綜效」的習慣,因為大家一同發展出更好玩的遊戲,少了遊戲器材,他們尋求第三選擇,一樣玩得很開心。
33老師設計「知彼解己玩賓果」學習單(謝謝富君老師的點子),藉由訪問同學生活化的問題,像是寒假和家人去什麼地方玩、最愛吃的一道年菜、用壓歲錢買了哪一本新書...等,在九宮格中紀錄與簽名,遊戲規則有三:1.九宮格中的姓名不能重複。2.連成兩條線和三條線的同學,可以排隊找老師領貼紙。3.時間到連線最多的同學,可以幫小組加分。十分鐘計時開始,全班熱絡訪問;時間到,班長居然九格集滿,真是不可思議!學生一直訪問到下課,透過小活動學習傾聽、了解同學。
仔細回想開學這兩週的班級活動,發覺「知彼解己」的習慣建立融合於學習點滴,像是配合元宵節製作小天燈、猜燈謎(連結),自創燈謎讓同學猜,像是有一道謎題出的怪怪的、答案也怪怪的,卻有人答對,我問答對的小孩原因,她說:「猜的!」只能說小孩還是最懂小孩!壓歲錢買新書發表會,由學生輪流上台介紹所選的好書,最後一人5票進行票選,選出班上同學喜愛的書,這樣的活動可知道同學對閱讀的喜好,也能接觸到不同領域的書籍。配合三下社會〈認識居住的地方〉,我們手繪自己的房子,在黑板共創「305同學的家」地圖,了解同學的家與自己的家相對位置,原來有的同學是鄰居呀!
新的學期,發現許多班級活動無不與知彼解己有關,原來,學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都使我們更了解同學、同理同學,只要提供發言的機會,提醒同學之間相互尊重、聆聽、不批判,認識每個人的多樣性,自然而然,就能培養知彼解己的好習慣喔!
適合談知彼解己、統合綜效的一本書
知彼解己玩賓果學習單
同學之間互相訪問、紀錄、簽名。
元宵節猜燈謎活動
壓歲錢買新書分享
介紹自己精選的好書
票選305最喜歡的書
知道同學與自己家的相對位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