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624.jpg

接連兩日的睡前,分別對妹妹與哥哥發了脾氣,雖然兇人的是我,但是心裡真是萬分難受,含淚入睡。我真的很想弄懂,我那糾結的思緒、我的淚水,究竟代表著什麼?

最近,正讀著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》,怎麼那樣寧靜和諧的心理狀態,只出現在我一個人的時候,遇到了最愛的家人、學生,就如此暴怒呢?我感覺疑惑。沒有人可以與我進行對話,於是,我試著探尋自己的「冰山」。


事件一:女兒吃飯不乖

玩了一天的女兒,睡到晚上八點鐘才起床,我一方面高興自己可以好好吃晚餐,一方面擔心她沒有吃晚餐。當她一翻身,仍然睡意朦朧時,我叫醒了她,告訴她要播放波波鼠的影片,其實,我是想趕緊一邊餵她吃飯,希望在吃飯配電視的狀態下,可以趕快餵完飯。

約看了一集波波鼠,女兒連續吐了兩口飯在沙發上,我忙著清理;接著她跑下沙發,又將一大口飯吐在沙發上,我感覺憤怒,說了一些氣話,將波波鼠的影片關掉,要求她坐在椅子上吃飯,她開始大哭,哭著要我抱她。

我鐵了心,想趁機教訓她,不斷將她的椅子扶正,要她繼續吃飯。她在又哭又累的情況下,又吃了一小口蛋、吐了一口飯,完全達不到我的期待(至少吃半碗飯),最後,只好妥協,帶她去洗澡,免得她累到沒洗澡。

離開餐桌的女兒,含著淚問東問西,感覺像是知道做錯事在討好媽媽,她才不過兩歲五個月大,我超級自責的,竟讓她哭了那麼久,確切多久我不知道,感覺那段母女膠著的時光,好漫長!

隔天,看著她腫腫的雙眼,好心疼!不知她那小小的腦袋,對於那段不愉快的回憶,記得了多少?

媽媽的應對姿態:指責

媽媽的感受:焦慮、生氣、煩躁。

媽媽感受的感受:自責、難過。

媽媽對孩子的觀點:吃飯要乖乖做好,一口接著一口吃。

媽媽對自己的觀點:

1.女兒不肯乖乖吃飯,是我沒有把她教好。

2.沙發上的食物很難清洗,吐哪兒都好,吐在沙發上令我抓狂。

3.是我讓她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、一邊吃飯,我做了糟糕的決定。

4.我讓女兒哭這麼久,我真是壞媽媽。

5.哭了這麼久還是沒吃飯,真是白哭了,我的堅持完全無效。

6.孩子都已經夠累了,在這個時間點堅持訓練吃飯這件事,真是很笨的一件事!

媽媽對孩子的期待:期待女兒吃飯乖乖坐好,一口接著一口吃。想吐時,要吐在垃圾桶或紙盒裡。

媽媽對自己的期待:期待做出正確、聰明的決定,期待能教出規矩良好的女兒。

媽媽的渴望:讓女兒在有愛的環境下成長,友善的對待他人。能平靜的與女兒溝通,讓她擁有好習慣。

媽媽的自我:在以愛為前提下,對孩子展現的粗暴的言語、行為令我難受,這連結到我在班上的情境,指責、大聲有時是最快速、有效的方式,卻也是最傷人的方式,如果「愛」孩子,就不應該用這種傷人傷己的方法,我有能力當個有智慧的媽媽。


事件二:兒子晚睡

每天,我都希望妹妹能早一點上床,但總是會拖到十點多,最後,兄妹倆睡覺的時間差不多。

今天,種種原因,已到了晚上十點半,我請兒子將沙發上的書整理一下,說了兩次,沙發扶手上仍擺了三本書,我次提醒,他說:「我還要再看一下書。」(他隔日是親職日補假,但仍然要去爸爸的學校)他貌似輕鬆,還沒打算要睡。我不知那兒來的無名火,說:「那你今天就自己睡。」又補了一句:「把房間整理整理,睡你的房間。(語氣強硬,大聲!)」(唉!關於小學四年級的哥哥仍然和我們擠同一間房間,又是另一個無解的故事。)隔壁房間忙著出考卷的爸爸,應該可以嗅出當中的火藥味。聽話的兒子馬上乖乖的和我們一起刷牙、上床。

睡前,兒子沒有主動抱我、親我,我為我的口氣不佳道歉,但又忍不住說了幾句,內容大概是:「媽媽不是故意要兇你,都已經十點半了,你還要看書(指責)。你不要以為你長得高一些就可以這麼晚睡,爸爸、媽媽都只能算是中等身高,你還是要早點睡....。(閒扯些長高、發育之類的言論)」兒子都沒說話,我為什麼不能好好的請他早點睡呢?又一個自責的夜晚。

媽媽的應對姿態:指責

媽媽的感受:生氣、煩躁。

媽媽感受的感受:自責、難過。

媽媽對孩子的觀點:

1.發育階段的孩子應該要早點睡覺。

2.別人家的孩子都很早睡,我們家的孩子卻很難做到。

3.無法讓孩子早睡是父母的責任,我們不是盡責的父母。

4.兒子已經夠大了,應該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。

媽媽對孩子的期待:不要晚於十點半睡覺,要安排自己的時間;看完書要放回書架上。

媽媽對自己的期待:讓女兒十點前上床,讓兒子十點半之前睡覺,愈早愈好!好媽媽不該有情緒暴怒的時刻,兒子是可以溝通的,不需要這麼大聲。

媽媽的渴望:當個善於處理自己情緒的媽媽,讓孩子也能擁有穩定的情緒、應變能力。

媽媽的自我:當內在期待與外在表現不一致時,感覺自己好脆弱,雖然表現出來的是媽媽強悍、威嚴的一面,但玻璃心已碎滿地。我接受自己是可以脆弱、可以不完美的,也期許自己能有更好的表現。


省思了一陣子,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觸及「冰山」的精髓?我努力歸類、擠出一些正向的想法,希望能獲得一些正面的啟發。

發現當我指責孩子時,感覺自己同時也背負著他人的指責眼光。記得有一次在外頭吃飯,女兒不乖乖坐好,一直要跑去看魚,最後,沒辦法,我只好端著碗、陪著她看魚,想讓她多吃幾口,這時,老闆來了,告訴女兒:「妳這樣會讓媽媽很累耶!」又告訴我一些客人的例子,有的孩子很小時,就能坐著乖乖吃飯了,我雖然禮貌性的回應他,其實心中不太舒服。當教養小孩已感力不從心之時,他人的眼光、言論時常帶給我壓力。

記得哥哥小時候,不乖乖吃飯時,老公叫我放輕鬆,他說:「誰長大不會坐著乖乖吃飯呀?」如今,哥哥的表現果然很好。對於孩子幼年時期不符期待的表現,我是否能更輕鬆以對?當然!我可以更輕鬆以對的。他人的眼光、言論,帶著批判,我仍然能選擇不批判我的小孩,選擇欣賞我的小孩。

我察覺到自己不喜歡「指責」的姿態,但往往不自覺的指責孩子,這與童年時期父母師長的教誨有關,可如今,我長大了,將不喜歡的姿態強加於孩子身上,是我想要的嗎?我並不想教出討好他人的孩子啊!是該將心中感受更平靜和諧的表達出來。


昨天,和哥哥有了一段簡短的對話,運用了書中「正向的好奇」與「回溯」的對話練習,感覺很受用。

哥哥嚼著口香糖說:「吃口香糖是不是很紓壓呀?」

我:「你這樣覺得嗎?」

哥哥:「我看棒球隊員都會吃口香糖。」

我:「喔!你有什麼事覺得需要紓壓嗎?」

哥哥:「課業吧!」

我:「什麼時候開始覺得有壓力呢?」(回溯)

哥哥:「三年級的時候。」

我:「那你怎麼辦呢?」

哥哥:「也習慣了!」

我:「那你都怎麼紓壓呢?閱讀可以嗎?」

哥哥:「可以啊!運動也可以。...」

對話最後不了了之,下次要記得說:「謝謝你告訴我,你真的很棒!能找方法紓壓。」「對話」真的需要練習,期待能與孩子有更多的對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33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