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861.jpg

岸見一郎、古賀史健所著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令人好奇,誰想被人討厭啊?透過憤世嫉俗的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,帶領我們認識阿德勒的「個體心理學」。由於我有想快快不了的閱讀方式,趕快請出「九宮方格筆記」篩選重點,明明是九宮方格,怎麼我的重點都會超過啊?想必是打字的過程用了太多的理性腦,非得記下所有的重點。不過,我好奇的是最後「想」、「變」、「通」三個步驟,看看這本書能帶給我什麼啟發。

隨興運用「九宮方格筆記」五步驟:

觀1

關鍵詞為目的論、當下、人際關係、自卑情節、夥伴、人生任務(工作、交友、愛)、課題分離、橫向關係(鼓勵)。

觀2:(貼標籤篩選重點)

1.決定論vs目的論(p.33)。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「原因」,而是現在的「目的」。他明確否定心理創傷(佛洛伊德式的決定論),認為決定自我的不是「經驗本身」,而是「賦予經驗的意義」。

2.勇氣的心理學(p.58)。人之所以不幸,就是缺乏「變得幸福的勇氣」→「被討厭的勇氣」。「所謂幸福,就是貢獻感。」(p.259)貢獻只要主觀上覺得自己有用處,不必尋求他人認可(p.261)。

3.自卑感(p.80)。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「客觀的事實」,而是「主觀的解釋」。自卑感和自我價值判斷有關,人人都有自卑感,為了擺脫無力狀態,會產生「追求卓越」的需求與欲望。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,是跟「理想中的自己」比較後的結果(p.95)→不比較。

4.自卑情結(p.85)。自卑情結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「藉口」使用的狀態,是「因為A,所以達不到B」的論點,有人會因此而炫耀不幸、炫耀功勞、過去的光環...,產生「優越情節」。

5.夥伴關係(p.102)。脫離人際關係中的競爭,打從心底祝福他人,甚至為他人的幸福提供更積極的貢獻,只要能感受到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,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。

6.認錯不等於「承認失敗」(p.109)。憤怒不過是一種溝通方式,對錯讓人陷入「權力鬥爭」,事實上,意見的正確性和勝負是完全沒有關係的。

7.不要為了滿足期望而活(p.139)。批判賞罰教育,因為須要常常在意別人的目光、害怕別人的評論、刻意壓抑「自我」的本性。

8.割捨別人的課題(p.145)。人際關係的紛爭大多是踩入人家的課題,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而引起的。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。做不到「課題分離」、被認同需求束縛的人,正是以自我為中心,只關心「我」的生活型態(p.188)。

9.橫向關係(p.204)→鼓勵(p.209)。不可以稱讚,也不可以責備。稱讚是「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」(縱向關係),無形中製造了上對下的關係,人會因為得到稱讚而形成「自己沒有能力」的信念。最重要的是,不「評價」他人;人在聽到「感謝」的話時,就明白自己對他人有「貢獻」,感受存在的「價值」,才會有勇氣(p.211)。

33老師os:不稱讚、不責備,太...難做到了!只能多說「謝謝」了!

10.人生的目標就是社會意識,把對「我」的執著轉換成「對他人的關心」(P.220)。需要接納自我→信任他人→貢獻他人→接納自我(環狀構造)(P.232、P.248)

11.缺乏人生協調的人(錯誤的生活型態),眼中只有討厭的人,而且會把這種感受用來評斷「全世界」(P.252)。

12.行為的層級vs.存在的層級(p.256)。「行為的層級」例如工作狂、工作太忙所以無法兼顧家庭。「存在的層級」包含接納自我、變得幸福的勇氣。

13.為「此時、此刻」點上最閃亮的聚光燈吧!(p.275)

想3:(一個問題與書本連結)

我具備被討厭的勇氣嗎?

變4:(至少三個書裡面的重點回答)

1.超越從小到大的自卑感,漸漸的我接納自己,勇於追求幸福。

2.與親人、朋友、家長建立夥伴關係,而非競爭,與人相處也輕鬆些了!

3.割捨他人的課題,我專注於愛自己,散發正面的影響力。

通5:(心得+未來能做到的行動)

我認同貢獻感會帶來幸福,當我寫完一篇文章,想到單純記錄生活點滴就能帶給他人一些想法,而自己也進入「心流體驗」,我感覺幸福。在這過程中,我接納自我、信任他人,進而貢獻他人,達到協調性的人生。

未來,我會透過寫作、創作,持續探索自己心、探索自己的不同樣貌,看看人生的可能性。給大家參考囉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33老師 的頭像
    33老師

    33 Wonderful Life

    33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