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_2765  

小孩過敏對於父母真的是很困擾的一件事。評評不到一歲時就有異位性皮膚炎,記得一開始會去診所看診、拿藥膏,據說藥膏有微量的類固醇,通常擦個幾次就好了,但這樣的症狀反反覆覆,後來就自己當醫生,擦擦藥就好了。由於過敏的起因不明,我們開始尋求營養品來改善,保姆建議讓評評吃人蔘粉(但是婆婆反對),增強抵抗力;每回去嬰兒幼品店買東西時,老闆會推銷乳鐵蛋白、DHA...等林林總總的保健產品,就會順便買個幾瓶;而三五好友聊媽媽經時,也會分享益生菌的產品,該吃的都吃了,不過我並不是一位勤勞的媽媽,想到添加時才添加,因此,也不清楚是否改善了。

評評約三歲多,就讀幼幼班時,曾經有一次急性蕁麻疹送醫的經驗,那一回嚇死我了。只記得那一天幼稚園觀察菜蟲,他說他敢抓菜蟲,而放學過後,我帶他到插花班,他忙著收集花朵,不知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,他回家之後開始全身發癢,整個臉都腫起來,半夜,隱約記得有去一趟署桃急診室,拿了藥膏又回家了。早上,我將他送到媽媽家,便去上班,心裡一直掛記著他,中午回去看他,症狀並沒有比較好,我又帶他去署桃掛皮膚科;等待的時間非常漫長,我還傻傻的帶他去買蝦味鮮,一位媽媽好心提醒,過敏不能吃蝦子,我趕忙收起來,輪到評評時,他除了過敏還伴隨輕微的發燒,醫生就決定讓他住院了。老實說,當時的我真的沒有把握可以照料好孩子,當醫生宣布可以住院觀察、接受治療時,反而令我鬆了一口氣。

住院時,評評全身已腫得不像話,護士要抽血時,還找不到血管,插了又拔好幾次,又請就有經驗的護士來幫忙,那一幕我忍著淚,心都要碎了。雙人房裡還有另一個小孩,小孩的媽媽有宗教信仰,她和我分享有時家長的情緒、身體有狀況時,也會反應在孩子身上,我們夫妻只能盡力陪伴小孩,希望他快快康復。當時,在醫院做了過敏原檢測,報告出爐後,得知評評的過敏原是塵,對抗塵是一條漫長的路,持續至今。

評評再大一些,過敏症狀開始演變成過敏性鼻炎,有時我們會分不清到底是感冒了,還是過敏了,偏偏他又是個不愛擤鼻涕的小孩,當鼻涕不擤乾淨時,就可能併發中耳炎、鼻竇炎更嚴重的疾病,於是,醫生會開抗生素讓評評吃,大約要吃個6-9天才能停藥。署桃的醫生建議吃一種預防氣喘的藥「欣流」,一邊吃,一邊記錄孩子過敏的情形,我們大約吃了半年,而小兒科診所的醫生則不建議吃欣流,據說會有一些副作用。幼兒園時期奔波於大醫院、小診所,真是家常便飯。

當我們發現鼻子症狀的起因是因為孩子不愛擤鼻涕,就向診所購買了一台醫療專用的吸鼻機(約4000元),早、晚幫評評吸鼻涕,其他時間,則多鼓勵他自己擤鼻涕,症狀明顯改善。我想,只要是為孩子好的建議,父母都會義不容辭買來吃、買來用,這時深能體會「養兒方知父母恩」的道理。

回到過敏原的源頭,原諒我當時對蟎的認識不深,直覺把牠當成是灰塵的同類。評評大班時有一本愛書《上天下地瘋科學》(小天下出版)其中有一篇是「與共枕」,當中提到:「大概有100萬隻分享你溫暖的床,有4萬到40萬隻住在你的枕頭裡,喝你的口水過活。...沒錯,牠們會吃你身上掉落的死皮。更糟的是,牠們就住在你的床上。」當時,評評還曾將指甲的死皮剝在床上,說要餵吃東西,雖然我知道他很喜歡餵食小動物,但餵「」的想法真是嚇壞我。老公不知從哪兒聽來的數據:「兩週,蟎就會生出來。」也就是只要兩個禮拜,就要洗棉被、被單、娃娃一次,其實,我時常偷懶,有時過三週、一個月才洗一次;因為,記得小時候,我家的被單都是冬天、夏天各換一次,順便把彈簧床翻面,皮膚不也都好好的嗎?對抗塵,就在我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的偷懶模式下進行著,好不容易捱過了幼兒園時期,孩子的抵抗力增強了,也就不須要時常跑醫院了。

妹妹出生後,老公又開始啟動「兩週洗一次」的模式,因為我們已經養出一個過敏兒了,總不希望養出第二個吧!我安慰他:「會過敏就是會過敏,不用太自責!」一邊也安慰自己。每過一段時間,老公就開始洗沙發,布沙發也是的溫床之一,唉呀!我最不喜歡洗沙發了,但他都帶頭做,我只好配合著做,對抗塵,真是一條漫長的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33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