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衡量教育的尺,我們期望這把尺能訂做出自己的完美小孩,而後,發現這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,因此,教養沒有絕對的方式,只有不斷修正與調整到大家都可接受的方式。最近,與外子的衝突在於孩子應該補什麼?即使父母兩人都是老師,有相近的教育背景,也時常面臨不同調的教養態度,可喜的是我們都很在乎孩子的教育,在無法將孩子ㄧ分為二的前提下,只能協調再協調。調整自己是痛苦的,但也是最快的方式。
評評在別人眼中,是個溫和、有點害羞的小男生,男生、女生都喜歡找他玩,但大家一定很難想像小班時的評評,在幼兒園是一隻小野獸,時常生氣,完全不守常規,我們還因此帶他到兒童心智科做鑑定,幸虧醫生給的建議是「再觀察」,幼兒園也給予轉班的調整,讓他有了改變的機會。幼兒園的佳佳老師告訴他:「因為你很棒,所以我們邀請你到向日葵班上課。」聖誕節時,評評將白色睡褲綁在脖子上,當聖誕老公公的鬍子,老師讚許道:「你是創意接班人!」種種肯定的言語,使評評愈來愈適應學校教育。
幼兒園階段,評評會利用課後參加學校辦的才藝課程,有美術、直排輪與圍棋課,這樣的安排比較不浪費時間,我們也可以晚ㄧ些去接他。另外,從中班開始,和爸爸同事的小孩一起踢足球,這些課後才藝都是他最愛的。上了小學之後,美語班佔了他大部分的時間,我們保留了美術與足球課,讓他有更多時間完成學校與美語班的作業。二年級,我原本計畫讓評評週六早晨去上書法課,但他拿著學校的社團通知,興沖沖的說要上中央大學辦的科學社團,他並不會排斥媽媽的安排,但開始有了自己的喜好與想法,我知道他將進入不同的學習領域,ㄧ個媽媽始終駐足於外的自然科學領域。
即將升上三年級了,三個整天課之餘,會有週三與週五兩個下午的空檔,媽媽本著對寫作的興趣,建議讓評評參加作文班,能將心中感受加以組織、抒發;而爸爸則實際的認為評評的數學需要加強,應該去上可活化思考的MPM數學。我從我們兩人的討論中,再次看到迥異的教養思維,我比較重視感性層面,他則比較重視理性層面,住在不同星球的我們,堅持自己的立場勢必兩敗俱傷,於是,我妥協,悄悄探討深植心中的教養經。
我,生長於中產階級的家庭,舅媽是位小學老師,從小,就立定志願當ㄧ名老師了。儘管ㄧ路跌跌撞撞,卻不曾偏離這既定的軌道。教甄考試時,察覺了自己對國語文的興趣,心想,怎麼那麼慢,當時已26歲了;讀研究所時,從事質性研究,指導教授曾對我說過ㄧ句影響深遠的話:「妳有一種說故事的能力。」開啟了我對寫作的興趣,寫作對我而言,是紀錄、是療癒,引領我成為更好的人,因此,儘管評評對寫作興趣缺缺,但我希望他能及早找到對文字的樂趣,藉此更了解自己。
但我家爸爸,以男人對男孩的眼光,看重的是評評對自然科學的興趣,覺得必需以數學做基礎,來支撐他的興趣,讓他學習的道路可更順遂。這樣的思考點是我不曾想過的,數學對我而言是種生活工具,是枯燥的,是半夜夢到發考卷會驚醒的,雖然我試圖讓我的學生覺得數學課是有趣的,但學生時期的我並不喜歡數學,也很少嚐到解題的樂趣,若校外的學習機構能讓評評愛上數學,那我的確不該堅持,不該以我有限的學習經驗來侷限孩子的發展。
誠如開頭所言,教養沒有絕對,求學階段許多看似無用的學習,似乎浪費了生命,但那個階段得做那件事,也許有更好的選項,但並沒有絕對的好壞、對錯。身為父母,我們試圖為孩子構築生命藍圖,但那只存在於我們的腦中,孩子自有他們的發展,我們只能竭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讓孩子放心追尋自己的路。